环境与化工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通过打造四支队伍、聚焦五个课堂、实施五大工程,形成了全员、全过程、全方位的育人格局。
一、打造四支队伍,唱响全员育人“合奏曲”——2024年学院被授予全省“师德先进集体”
环化学院现有教职工 70 人,其中专任教师博士占比 80%,高职称人员占比 49%。学院打造的四支队伍即“四有”教师队伍、“融合体”思政队伍、“服务型”管理队伍与“朋辈型”互助队伍。
1.“四有”教师队伍:以完善师德建设机制为基础,结合“青年教师导师制”,选派优秀教师盯岗挂职等举措,引导全体教师践行“四有”好老师标准,筑牢育人根基。
2.“融合体”思政队伍:由领导班子成员牵头,按责任片区定期带领辅导员、班主任深入各教研室与专任教师开展联合育人对接工作,逐一研判学生近期思想动态、学业表现及就业规划等情况,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,形成育人合力。
3.“服务型”管理队伍:通过坚持处级干部担任班主任、领导干部“八个一”联系制度等,强化党政管理人员“以生为本”的理念,让每一位有需求的学生都能感受到“被看见、被重视、被温暖”。
4.“朋辈型”互助队伍:为新生配备传统副班主任的基础上,进一步延伸全员育人工作链条。邀请近三年考研成功的校友作为朋辈导师,1名校友对接 3-5 名新生,通过分享备考经验等,帮助新生尽快明晰学业发展路径。

二、聚焦五个课堂,绘制全过程育人“同心圆”——曾被学校授予“本科教育教学标兵单位”
1.聚焦“前置课堂”,引导学生爱上专业。在新生中开展“专业初探 梦想启航”新生入学教育实践活动,围绕专业领域通过社会调查与创意制作等多种形式,完成“大学第一份作业”。
2.聚焦“专业课堂”,推进课程思政改革。注重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,通过举办“党员课程思政示范课”,建立“生态文明思想”和“工匠精神”课程思政资源库等,打造课程思政“金课”。目前建成国家级、省级一流课程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,三个专业分别建设成为了国家级、省级、校级一流专业,两个工科专业一个已通过工程教育认证,一个即将迎来专家入校考察。
3.聚焦“立德课堂”,营造文化思政氛围。一是依托党团课、班团会等载体,深入开展爱党爱国爱校教育和廉洁从业教育。二是通过“品德修养、生活管理、社交礼仪、学习规范、法治安全、网络素养”六大核心维度,加强大学生的日常行为教育。三是突出环境育人功能,建设了学院文化长廊,建立了省级共享职工之家,打造的“党旗红引领生态绿 绿色文化构建文明美”党建文化品牌获评全省优秀党建融合案例。
4.聚焦“实践课堂”,发挥实践思政作用。建成一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室,1个省级实验示范中心,20余个校外实习基地。组织师生利用周末和寒暑假,开展面向社会的环保主题党日和社会实践、公益活动,参与和影响人数超过3.5万人。学生团队连续两年获得全国“社会实践优秀团队”,今年获得“美丽中国行”优秀团队。
5.聚焦“就业课堂”,深化OBE教育理念实践。将就业育人贯穿大学四年,以明确就业目标为导向,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、学生价值体系养成、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搭建三大核心维度,构建阶梯式培养体系,全面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。
三、实施五大工程,打好全方位育人“组合拳”——学生就业率连续四年位居全校第一
1.发挥党建领航工程。学院党委提出的“五色”党建品牌和“一支部一特色”工作涵盖育人各环节,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引领作用。环境教师党支部获评“省级样板党支部”,学院党委工作品牌获评学校“十佳党建品牌”,两个党支部获评校“十佳特色党支部”。
2.夯实学风建设工程。制定《环化学院学风建设工作方案》,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等形式全方位推进学风建设。目前,青年博士教师实现“每人至少指导1项大学生科创项目”,学生大创项目年参与率达 22%,学科竞赛省级以上获奖率达 27%;学院考研率连续四年位列全校前三,涌现出环境 21-1班(考研率 32%)等全校学风标兵班级。
3.深化榜样引领工程。以优秀校友报告会、青春榜样评选等活动为重要抓手,强化示范带动作用,选树全国“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”腾敏等20余名典型代表,成为激励广大学生的生动榜样。
4.拓展心理阳光工程。构建“三层次”心理健康教育体系,通过“科研、课程、活动、咨询”多维度开展工作,两年来共提前处置10余起学生危机事件。
5.深化网络育人工程。注重加强网络阵地的建设与管理,发挥新媒体育人效果,依托专业特色创建学习视频号,目前,该视频号发布作品50余部,关注人数3000余人。
接下来,环化学院将继续坚守育人初心,以更高的标准、更严的要求、更实的举措不断深化“三全育人”综合改革,努力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,在新时代的教育征程中留下更富成效的奋斗印记。